想去秋叶原看看所谓的宅男圣地是怎样一副景象,不过这个想法却只停留在猎奇的层面。如果要真正说一个想去日本的理由,JR铁道对我而言倒真是有几分吸引力。

1998年,途径老家的金温铁路在经历多年建设后最终开通。此后几年,与几位小学玩伴多次将周末时光耗在铁路沿线、火车站内,纵使偶尔会随风闻到枕木上点点排泄物气味,兴趣不减。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流连忘返。一次,我稍感疲倦先行回家,不料他三人带回两张与内燃机车驾驶员摄于东风系列车头内外的照片,扬武耀威,手舞足蹈,(虽脸上表现得无所谓的样子)令我暗暗羡慕嫉妒恨到无以复加。

回想当时的小狂热,应该是对机械动力表现出的一种原始的向往。因此,当年龄渐渐增大,看的懂的多了,那份惊喜也就渐渐退散了。

最初一次知道《知日·铁道》这本书,是在豆瓣上,黄色的封面很醒目。

于是在快书包下单,一小时内果真送达。

这是一本文字集、图片集。文字大多不甚精妙,却选取的是各个角度对日本轨道交通的记录和描绘。图片本是搭配文字,实际中亮点迭出,反倒成为了本书内容的主角。

先插一段关于小时候看的动画片——《铁胆火车侠》。这部动画赋予新干线上行驶的机械以生命,会思考,会说话,还会变身(类人的形态)。对于儿童而言,这种具体化的拟人很吸引眼球和心灵。

所以我怀疑这部动画在当时加速淘汰了我单纯对机械机车的迷恋,一部分是因为我所能亲眼见到的内燃机车远不如电视中的电气机车来得酷;另一方面,人格化的形象比钢铁机械好玩。

在《失控》书中,凯文·凯利提到旧金山的表演艺术家马克·波林(Mark Pauline),此人终日以发明互殴的打斗机器人为趣。他手中的爱将们都有着自己的名字,以及一项项要么满嘴利齿,要么巨型钢臂的“强项”。虽然看上去原始而狂野了一些,凯利也将这些机器视为一种简陋生命。

可见生命之于机械并不十分遥远——虽然形式上不很一样。

回到《知日·铁道》这本书。最喜欢书中的两个章节,其中一篇介绍的是日本车站画家大须贺一雄,原本是日本国有铁道的一名烧炉工人,因自己的爱好加上企业需要,逐渐转变角色成为铁路车站的绘画家。他笔下,千余张日本大大小小火车站的水彩画无一不流露出一种人文式的安详,是那种很有欲望拿来收集,或者当做电脑桌面壁纸的作品。

另外一个引人入胜的部分,当属中井精也和他的摄影作品。这位摄影师开设有一个名为“1日1铁!”的博客,每天展示一张与轨道交通相关的照片,取景构图都十分了得而且作品数量众多,有趣的是,中井精也自称自己也算是一号吃货,所以偶尔也会有食物搭配列车出现在他的镜头中。

2012年4月10日中井精也的“一日一铁”作品

日本国虽小,工业化和基建的完善程度非常高,轨道线路密集,并与民众日常生活相关程度紧密。在铁道和列车上,几十年来凝聚了一种人文情怀。这种附着的人文情怀愈强烈,铁道和列车本身的光彩就愈令人难以忘怀,周而复始,一种超越机械动力,也超越了具象生命形态的认知,成为日本轨道交通的一个符号。

这个符号沿着窄窄的轨道线,穿过大城小镇,驶过绿水青山,伴随着一些旧有的轰鸣和摩擦声,深深地渗入一方土地。

2 thoughts on “铁道迷情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