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统营销

Categories 谈天说地

在这样一个时代,任何信息都是可以消费的。在这种情况下,想必任何有价值物事都是可以用作营销的,比如,一个超级大国的总统。

内容

不管这个男孩是何许人也,是谁叫他这么干的,他都碉堡了!他的举动让这张照片上其他一帮人——包括那个衬衫领带的大总统——都黯然失色。

真的是这样么。

以阴谋论的视角睥睨,这或许只是一场营销呢?

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的《引爆点——如何制造流行》中提到关键人物对于一项事物是否会流行起到很大影响。1984年美国大选,里根vs.蒙代尔,美国广播公司(ABC)的播报员彼得·詹宁斯在谈到里根时(并不是刻意地)显得神采飞扬,“从面部表情上流露出了既真实又显而易见的偏爱”,间接导致了俄亥俄州的克利夫兰、马萨诸塞州的威廉姆斯顿、宾夕法尼亚州的伊利等城市收看ABC节目的观众将更多的选票投给了后来当选的罗纳德·里根。

那么,同样作为竞选的总统,这张照片是否利用了流行的另一项要点:附着力因素?——尤其这票强吻是在47岁即成功当选合众国总统,在社交媒体和智能设备等方面显得活力十足,并且拥有娴熟新媒体运用竞选团队的贝拉克·奥巴马同志背后发生的。

2008年,奥巴马参加总统大选,Facebook、YouTube、MySpace和Twitter四大社交媒体成为了其竞选团队在互联网上发起拉票攻势的主战场。

参与营销内容贡献的不仅仅有民主党的竞选团队,还包括第一批奥巴马的拥趸。这些狂热的政治消费者们是海风掀起的第一波浪潮,随着他们的拍打和呐喊,网络海水的起伏呈现出一片浪打浪。

Giuliani from G.O.P, Obama repens Hawaii.

——网络歌曲歌词

最终,这位黑人竞选人以接近70%的选票当选。

五年任期内,总统营销依旧在持续,形式也愈加丰富。

在“隐形奥巴马”的批评声中,幕后团队放出的是“此座有人”(This seat’s taken)的图文,传达总统依旧承担大任的公关信息。

视频,以回忆的方式细数奥巴马任期一二,颇具煽动性。稳住民众支持率,营销内容是关键。

如今,新一轮的大选即将展开,谋求连任的总统及其团队再次火力全开。根据统计,今年6月4日至17日间,罗姆尼团队平均每天发推一次,而奥巴马团队每天发推次数达29次。后者的博客和YouTube视频数量也是前者的两倍。

渠道

从上面的例子中可以看出现任总统的社会化营销渠道很丰富。实际上的信息渠道还绝不仅限于上文。

在上一次竞选中,克里斯·休斯就为奥巴马开发了独立竞选社交网络MyBO,甜头很足。除了在Facebook、YouTube和Twitter之外,其他的社交网站上也不乏总统的身影。

Hi, I’m Barack Obama, Presid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Ask me anything. I’ll be taking your questions for half an hour starting at about 4:30 ET.

8月底,奥巴马做客Reddit的IAmA与用户进行互动。半小时时间里,Reddit网游一共给出 2 万 2 千逾条评论和问题,奥巴马回答了其中10条,内容涵盖从学生贷款到互联网自由,既体现了亲民的形象,又展示了驾驭新媒体的能力,一举多得。

贝拉克·奥巴马还是商务社交网站LinkedIn上的150位意见领袖之一,关于其账号的最新动态和他所发起话题都会被推送至主页顶端。

奥巴马的Google+账号的信息流还曾出现被大量汉语用户集体“攻占”的事件,相当乐呵。

除此之,Flickr、Tumblr、Pinterest、Instagram和Foursquare这些Top榜傍上有名的社交媒体上,没错,都有奥巴马咧嘴的笑脸。矩阵架势立体营销,奥观海同学果真摆出的是笑傲江湖的排场。

后记

也许正如赫芬顿邮报所说的那样,若没有社交网络奥巴马未必能登上美帝总统的宝座。在这样一个网络信息唱大戏的时代,连大洋彼岸的我们都在互联网上消费美国政治、大选和总统,又缘何不被这些信息所营销呢。

新一届大选来临之际,竞选团队新一波的营销战役又已打响。

图片来自奥巴马的Tumblr博客

另外

如果不满意2012年的总统大选结果咋办?美国捷蓝航空表示可以提供2012张出境机票,以确保落选参选人的支持者们能尽快离开美帝国主义这个是非之地!可选目的地包括北到巴哈马,南至哥斯达黎加,东到墨西哥,西至巴巴多斯的加勒比沿岸地区。

Nice Sho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