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接触微软office套件的那个夏天,最喜欢做的就是“插入”各式的“艺术字”,好像越花里胡哨越有艺术成就感,待到堆彻了一屏幕的字符才发现压根就没有艺术的半点事儿,完全可谓不堪入目。
就好像小孩拿蜡笔水彩笔画画,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把各种颜色上一遍,好像炫丽多彩就是认识最初的美感。
这是一个炫丽的世界,因而人们自然的,也经过几千年历练的审美,同样是异彩纷呈的。迥异的服装、饰品源于不同的民族,以文化之名在天然的屏障下各自滋长。虽然人类普遍都有趋美的天性,但在形式上毕竟获得了各自的自由,终也得以区分这个星球孕育已久的多样性。
若是这样说来,愈演愈烈的全球化就在弱化着这些审美多样性。看呐,从胡志明到圣地亚哥。一样的玻璃幕墙包裹钢筋混凝土,一样的衬衫领带搭配西装皮鞋。
不过这般描述可能有点过于消极了,毕竟许多美的东西在沿着另外一些轨迹发展,即便更多民族性的东西以后或许只能以艺术遗产的形式给人们提供创意了。
目前来说,拉丁字母作为现代文明统领者的工具,在全球范围有着庞大的应用群体,成为了通用的标识。在审美上,拉丁字母们同样很有话要说(尽管我们更熟悉的汉字在“书法”上很有造诣,其他诸如阿拉伯文、古代印度文字也曾将笔迹演变为美学,但她们终究不够普及)。尤其是在数字设备大行其道的今天,首先被沿袭应用到显像屏幕上的拉丁字母在字体创作上发挥了众多的灵感,我们今天才能在屏幕以及印刷到平面纸张上得到更多不一样的感观。
由于之前并没有涉猎过西文字体的领域,小林章的名号是见了书才得知。一个日本人在拉丁字母的设计上取得高水平,也足见该种文字的号召力。
越过衬线、花笔、合字等等小而有趣的概念,哪些字体是“可依赖”的,哪些排版会“出丑”,字体设计师总会有自己带着情缘的词汇来描述。区分不同的字体可以从年代特征入手、从地域风情入手、还有从最刺激的“气质氛围”入手,其实我们的视觉认知早已在这花花世界中被训练有素了。
当然了,作为仅有些兴趣的门外汉,在字体审美方面我们也不必细究太多,要知道那些个字体在设计之时被拿捏把玩,哪怕“往左边一点点”(一个像素?)都事关美感的象征,活儿太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