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瓜分波兰

Categories 抱残守阙, 海阔天空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西斯拉夫人在欧洲大陆就上好似扮演着一个孱弱的形象,反复受周遭大国欺凌,其中又以波兰人为代表。

1772年的8月5日,发生了历史上三次“瓜分波兰”中的首次。除去波兰之外,事件的其他几位主角包括普鲁士、奥地利与俄罗斯。

在三次瓜分中灭亡的波兰,实质上是由波兰与立陶宛在16世纪所组成共主联邦(因此严格地说,被欺凌的不只是西斯拉夫人,同时也包括波罗的人)。在卢布林联合之后的一个世纪里,波兰立陶宛联邦一度曾是欧洲大路上幅员最为广阔,人口最为众多的国家。这个国家也曾享有自己在政治与经济上的繁荣,在军事上,与沙俄、瑞典、奥地利哈布斯堡家族、奥斯曼以及鞑靼人等近邻的摩擦争斗中亦互有胜负。

Unia Lubelska
卢布林联合,在中欧创造了一个民族、宗教多元化的贵族民主制共主联邦。

从17世纪中期始,某种欣欣向荣的态势不再属于共主联邦。城市工商资产阶级的力量受到联邦贵族以及农奴制的影响,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放缓,而随之而来的农产品贸易危机使得这个国家的经济情况持续恶化。

屋漏偏逢连夜雨,以战争为形式的内忧外患纷至沓来。1648年,乌克兰(波兰立陶宛联邦在东部的属地)的哥萨克人博赫丹·赫梅利尼茨基在鞑靼人和俄罗斯的支持下揭竿而起,意图脱离波兰统治。

Pic I V Ivasiuk Mykola Bohdan Khmelnytskys Entry to Kyiv
起义领导者赫梅尔尼茨进入基辅,受到哥萨克贵族与当地东正教会的欢迎。

而在北边,自三十年战争期间便结下梁子的瑞典于1655年大举进犯波兰,没有遭到什么抵抗就占领了包括华沙在内的大片联邦土地。直到1666年战争结束之间的这段时间被称作“大洪水时代”, 可见瑞典人当时渡海而来入侵之汹涌。

内外两场争斗的结果是乌克兰等第聂伯河左岸的土地易主俄罗斯,勃兰登堡-普鲁士摆脱了与波兰的宗主与藩属关系,而波兰立陶宛联邦则一蹶不振,从此与“大国”一词告别。到18世纪初,联邦已沦落为新崛起的强权势力——俄罗斯的保护国。

Allegory of the 1st partition of Poland
一副讽刺瓜分的漫画。地图边从左至右分别是俄罗斯沙皇叶卡捷琳娜二世、波兰国王斯坦尼斯瓦夫二世、奥地利大公约瑟夫二世和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天上驾临的天使正要把这则“和平的消息”传播出去。

另外,在波兰的西部,普鲁士王国正在不断壮大,此时刚刚通过多次征战夺得西里西亚,谋求进一步的扩张。而波兰南部的奥地利,对俄、普两头壮大的狮子提高了警惕,并保持着与其敌对和准敌对的关系。欧洲大陆西南缘的奥斯曼土耳其,在与俄罗斯在黑海沿岸的大战中落下阵来,推动了后者的强盛,也引起法兰西和奥地利强烈的关注。同时,法国人也在注意着普鲁士人的动向。普鲁士则非常关心与俄罗斯结盟以对抗共同的敌人,但也希望拉一把奥斯曼帝国,以期在之后或与俄罗斯或奥地利再战之日得到支援。

在这样的背景下,俄普奥三国都将视线转向了萎靡的波兰,毕竟扩张领土在当时而言对于所有列强而言都是一件十分有诱惑力的提案。尤其是胃动力十足的俄罗斯沙皇叶卡捷琳娜二世和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频频派出使节交涉瓜分事宜。稍显不满的要数奥地利女大公玛丽亚·特蕾西亚了,其甚至提出过反对,在她看来,与其瓜分波兰壮大俄、普,不如多关心关心怎么把势力渗透到巴尔干。

意图反对俄罗斯干涉的波兰立陶宛贵族组成了“巴尔联盟”展开起义,但无济于事,不仅仅战败遭流放,也给了虎视眈眈的周边三国一个“让波兰从无政府状态回复秩序”的理由。

1769年,普鲁士与奥地利开始“接管”联邦边疆的领土。1772年8月5日,三方签署了第一次瓜分波兰的条约。根据协商,普鲁士获得波兰西北部波罗的海沿岸的部分,虽然面积最小,但对腓特烈二世而言战略意义非常之高,此地不仅工商贸易发展程度高,而且将曾经的飞地——东普鲁士与国土的主体连成一片(普鲁士后来施行的高关税令波兰立陶宛联邦的商贸窒息);奥地利取得加利西亚、桑多梅日和克拉科夫的大部分,尽管这不是特蕾西亚最想要的,也总算是获利不菲;俄罗斯则吞并了联邦东北角部分的白俄罗斯和拉脱维亚,所取得的领土面积和人口数量均最多,不过相对而言价值较低。

Rzeczpospolita Rozbiory
三次瓜分波兰示意图,其中较深三色标注了第一次瓜分中所涉及的部分。从图中可以看出,经历三次瓜分后,波兰立陶宛联邦这个国家“消失”了。

对波兰立陶宛联邦而言,第一次瓜分使其失去了此前约1/3的领土和人口。在俄罗斯的压力和诱惑之下,联邦瑟姆(议会)委员会在1773年正式承认了此次瓜分。

不过,这仅仅是个开始。二十余年后,又将有两次瓜分接踵而至,最终使这个国家在地图上被抹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