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比安》讲述的是对时代的控诉。
魏玛共和国经历着恶性的通货膨胀、高失业率以及严重的内外部政治动荡。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大时代的不幸,昭示着小人物注定悲剧的命运。穷文人法比安和富二代拉布德都死了;科妮莉娅最终在无尽地等待着一位她永远无法再等到的人,而在未来,她还不得不与活着的可怜人们一同见证纳粹党的上台。
影片中20世纪30年代的柏林,人们日常的衣食住行看上去并无久远的时代感,似乎还透着不少装饰风艺术、包豪斯主义的那么些时尚感,然而社会与政治汹涌的暗潮已经快要掀起巨浪。法比安的失业以及难以再就业可见一斑,街头上的竞选海报也预示着即将要发生的事情。
抛开上帝视角的滤镜,去回溯当时人们的视野,他们无从得知哪里出了问题,而横亘在前路上的是巨大的迷茫与不确定。由此,在学术上与政治上都有着极高抱负的拉布德在自我怀疑的终点上用子弹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向往演员理想的科妮莉娅放弃短暂拥有的感情,委身于资本与权力。除此之外,你还能看到其他一些社会处于分裂、崩坏之际的细节。
不得志的法比安博士一度沉溺在酒精和妓女间,在郁郁不得志的状态下持续着自己的写作。在收获过甜蜜但短暂的爱情之后,又因为现实的缘故而不情愿地告别。失业,失去周遭好友与爱侣,在因风起云涌而分外喧闹的柏林城迅速迷失。在拉布德死后,法比安来到学校,愤怒地暴打了那位隐瞒教授对好友论文评价而间接导致好友自尽的学生,那何尝不是他对自己的遭遇以及身边这个世界的一次泄愤。 最终,年轻的法比安也死了。正如他的宿命一样,不懂得游泳的他原来就自顾不暇,更救不了别人。在洪流中,他被漩涡悄然吞噬,无声无息——尽管他本未曾丧失对生活的希望。“学会游泳”,他的笔记本上如是记录,而他再无机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