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步至亚文化圈的半路上

Categories 海阔天空, 谈天说地
吴语方言地图。2011年1月11日根据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中国语言地图集》资料绘制。

上个月的差不多这个时候,在网络上结识了新朋友。

聊起来,是约十年之前在维基百科上做过编辑工作的同好。因为共同有过给方言条目做内容编纂的经历,因而找到并联系上我;而他目前仍作为方言的爱好者,在社交网络上结交到不少同样热衷于此之人,以微信群的方式达成志趣相投之目的。

他也拉了我加进大大小小几个群中,都是本地周边各个县市地方的方言爱好者组成的群体,日常间不乏各类交流讨论——范围大致是围绕方言理论、口语语音,乃至本地俗语、民谣、曲艺等等各种文化现象。

说起来,我在当中既不是交流的好手(尚未参与过讨论),也说不上是爱好者。回想十余年前大学时期编纂相关的维基百科条目,完全是因当时一门心思投入编辑工作的热情,加上因离家路远而产生的一点点思乡情绪。

在接触维基百科之前,还曾短暂地在某贴吧参加过吴语推广运动,赞助了为数不多的钞票,还因此领到一件白T恤,背后印着手写体『说吴语,弘吴韵』的标语。可惜质量不是很好,没穿几次。

在大学毕业之后,反倒很少关注这些事了。毕竟回到家乡之后,身边都是说永康话的人。天天说天天听,也就没什么稀奇的。

不过,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发现身边的小朋友都不会说本地方言了。

更多的情况是这样的——某亲戚和某同学的小孩原先分别是外婆、奶奶带,两三岁时永康话说得倍儿溜,结果送去幼儿园没两年,便全盘普通话了。我自家西柚也是,打小以普通话来哄来逗,虽偶尔也想教她方言,说没两句又是官话来接……家中尚无法坚持,日后上学更无语言环境,又谈何容易?

从前觉得永康的方言环境比金华要好,现在看来,在普通话推广的大趋势以及缺乏系统乡土教育支持的情形之下,方言的处境都是脆弱甚至恶劣的。

因而在看到这些爱好者——能够熟练地以国际音标拼写方言声韵调的人们在激烈地讨论时,我觉得非常欣慰。他们正在自发地组成一个拱卫方言的群体。至少在这个群体的范围内,方言从理论到实践,全方位地活着。

某种程度上,我们的大多数方言正在移步于亚文化圈的半路上——她们的未来堪忧,因为更多的下一代很可能会背弃而去;但即便如此,她们不会轻易死去,因为总会有人将她们视若瑰宝。

亚文化圈比『活化石』好得太多,因为亚文化圈里有的是能够引经据典的发烧友,有的是能够旁征博引的爱好者。当然了,如果我们的社会能够提前做些什么,也许以上皆是我杞人忧天,而方言则能够漂亮地活在她们原本的土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