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信念体无完肤

Categories 凿壁借光

所有的战争都是丑陋的。

一战更是毫不例外——丑陋而残酷。即便对于我们而言,它相对陌生。

那是人类文明上第一次被冠以『世界』之名的战争,也为看似已经进入现代化的人类文明的二十世纪定下了纷争的基调。

臭名昭著的西方战线,堑壕和铁丝网成为了这场战争的前线给百年后留下的最具象化的符号。这些符号与『一镜到底』的拍摄与剪辑技巧一道出现在了萨姆·门德斯的《1917》当中,成为这部来自于其祖父亲历故事的影片所讲述故事最为人津津乐道的表皮。

肩负着徒步传令的使命,硝烟与炮声之下,弹坑与腐尸之上,走过漫布于战火之间肮脏的无人区和断壁残垣,经历了触动德军设下的绊雷差点被活埋,继而是同袍的牺牲,独自继续走上看似难以走完的长路。

影片后半段士兵在埃库斯特(Écoust)的遭遇是这部电影艺术之处的极致缩影:大难未死而后生、城镇雄雄燃烧的大火、烛光下的法国女人与婴儿、在火光和照明弹下奔跑……有影评将其解读为影片在此已从之前的写实转至虚幻——士兵在『晕迷』前实际已中弹倒地,其后的所有剧情为其死前对完成传令任务的幻想……

……或许吧,但既是电影,也便没那么重要了。

战争是丑陋不堪的,而人性的光辉星星点点,是反战之人寄望之所在。在《1917》里,是士兵心中不达目的无法罢休的信念。个体是渺小的,在『国家』或是『历史』这样庞大的维度下尤其如此;但只有聚焦在徒劳的个体身上,或许再加入些艺术化的加工,才能令其焕发动人的真实感。

其后几日,又慕名看了彼得·杰克逊的一战纪录片《他们已不再变老》。在豆瓣上,我给《1917》打了五星,而《他们已不再变老》只给了四星。事后回想,这略有些许的讽刺。

我承认,对于战争面貌的还原,《他们已不再变老》是何等地真实,那些场景令人无比震撼。『为地狱上色』,有人如此描述。但对于电影的认知,我还是停留在远观的距离上。

就像《他们已不再变老》结尾前有位老兵说道,没有参战过的人永远无法体会战争到底意味着什么。看到这句话,令我遥想到李安在《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中也有类似的传达。

或许我至今无论如何也未能理解哪怕一丁点。最好以后你我也没有这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