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华博物馆自九月底起开设特展,主题为浙江佛教艺术千年大观,名曰“万相重光”。国庆假日期间想必人满为患,故在过后的一个周末择期造访。
展出的主角是出土自万佛塔地宫的鎏金铜水月观音像。此造像目前属于国家博物馆的馆藏,本次参展亦只限时一个月。网友戏称,平日里国博角落里的略显寻常的卡拉米,难得有机会归乡省亲一趟,势必应当金光熠熠地尊起来,多受些瞻仰。私以为很有道理。“菩萨于法,应无所往行于布施”,善哉善哉。
说到这尊水月观音,出自于吴越国时期。
在钱氏三世五王“信佛顺天”的理念主导下,自上而下,广建寺塔,刻经造幢,开龛塑像,成为举国崇释的“东南佛国”。江浙一带流传下大量的佛教文化遗产,影响至今,包括此展中的大量展品。
在习惯了大一统的中国历史上,这个偏安一隅的佛国即便是在被历史作家张明扬笑称为“中国历史的‘垃圾时间’”的五代十国期间,亦算得是蕞尔小邦。影响力只局限在区域地方,在弘扬佛法的功德簿上似也应当靠后排。
也正是“偏安”一点,终究是吴越钱氏“佛系”的最大表征。
对外“善事中国”,奉中原王朝为尊,称臣纳贡,低调行事;对内“保境安民”,兴修水利,发展贸易与手工业,礼遇文士。吴越国就在太祖钱镠和他的遗训下,小心翼翼地维系着两浙一军十三州,以一种小国寡民的治理方式,佛系地存续了七十年。
而后,末代国王钱弘俶在纳土归宋的终章,将这种处世哲学推向高潮。
正如水月观音之化身——水月坐,禅意生。因缘和合,自在如意。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