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趁我带着西柚去漓江上搭竹筏的时候,咪总自己在城区的两江四湖畔先逛了一圈——这是我们呆在桂林的第一个白天。
回来之后,她说,这里和西湖边的感觉有点像。
按图索骥,漫步了一个夜晚和大半个白天之后,我感到十分赞同。诚然,无论是游人如织的顶流旅游城市模式,还是偶然间闲暇处的片刻静谧风景,桂林这山、水、城相融一处的状态和气质都令人联想起杭州。滨江路上徘徊在绿荫之下,或是街边商店迷离的光线中,意趣盎然。
夏季烈日下的城市也是那么炎热,但我能想象春秋季节人潮没有那么摩肩继踵时这里的美,或许这里温暖且依旧有绿意的冬天是最让我们嫉妒的时节。
当我尝试去比较桂林和杭州的不同的时候,马上意识到有太多的差异。
曾几何时,这里是广西历史多个阶段的省城,首善之区,乃至广西一贯以“桂”为简称至今。
近代,晚清至民国初年北洋时期,时局动荡,殃及西南,广西省治频频在桂林、南宁间变换争夺。直到“新桂系”掌权期间,李、白均是桂林人士,遂又在桂林城设省府,开发建设桂林以及全广西。因桂系势力渐强,有那么几年,广西一度是民国各省建设之先锋典范。想必彼时之桂林,也曾尽享荣光。
抗战之后,动荡更甚,战火延烧之处,风光难再。内战后,江山易主,广西省治定于南宁,桂林在政治上的地位被彻底取代。
如今的桂林,更多的是以闻名遐迩的旅游目的地的身份吸引世人,而不再以地方首府或是执区域政治经济牛耳的角色面向大众。
不知道后来归国的李宗仁内心深处对此究竟是何心情。也不知当代的桂林市民大众是如何看待的。
世间万物,本若沧海桑田,一城之兴衰变迁再稀松平常不过。或许是我庸人之虑犯了,徒增这么些无用的唏嘘感叹。
桂林的喀斯特最能懂。流水的刚与柔、时光的驻与逝,它都已看惯,何谓得与失?
暮色渐沉的漓江岸边,分明凉风习习,流连而不欲归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