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传统汉语音韵学在曲艺和韵文文学的发展浪潮中,脱胎自语言韵书的研究,经元明清几代的学者归纳、民间推崇,逐渐口诀化、规则化为『十三道大辙』,实践回归到创作中。
“辙”,有别于“韵”,韵脚不同但音色相近的韵会被归类到同一辙中,以实现听觉上韵律感的效果,却又不完全拘泥于同音韵母的桎梏。
除此以外,十三辙在实际应用中还总结出音色特征,在作品中可与气氛、情感、音象相映成趣,俨然在语言学与心理学交界的层面营造出从听觉延伸到其他感官的联觉效果。
试举几例:
一七辙(i, ü, -i)——温柔纤细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di)。
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ni)。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ti)。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di)。
油求辙(ou, iu(iou))——悠远绵长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lou)。
唐·崔颢《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you)。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zhou)。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chou)。
红藕香残玉簟秋(qiu)。
北宋·李清照《一剪梅》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zhou)。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lou)。
花自飘零水自流(liu)。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chou)。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tou)。
言前辙(an, ian, uan, üan)——清亮通透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nian)。
唐·李商隐《锦瑟》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juan)。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yan)。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ran)。
月落乌啼霜满天(tian),
唐·张继《枫桥夜泊》
江枫渔火对愁眠(mian)。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chuan)。
人辰辙(en, in, un(uen), ün)——温润深沉
青青子衿(jin),
东汉·曹操《短歌行》节选
悠悠我心(xin)。
但为君故,
沉吟至今(jin)。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北宋·林逋《山园小梅》其一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hun)。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hun)。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zhun)。
江阳辙(ang, iang, uang)——洪亮雄浑
老夫聊发少年狂(kuang),
北宋·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左牵黄(huang),右擎苍(cang),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gang)。
为报倾城随太守,
亲射虎,看孙郎(lang)。
酒酣胸胆尚开张(zhang)。
鬓微霜(shuang),又何妨(fang)!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tang)?
会挽雕弓如满月,
西北望(wang),射天狼(lang)。
中东辙(eng, ing, ong, iong)——恢弘悠扬
天姥连天向天横(heng),
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节选
势拔五岳掩赤城(cheng)。
天台一万八千丈,
对此欲倒东南倾(qin)。
以上例子均出自家喻户晓之诗词,唐宋名篇,抑或更早。其创作遵循的是《切韵》、《广韵》等韵书一脉而下的韵律规则,远早于十三道大辙的出现。但是以十三辙总结的音色特征去溯,大多觉得应景。
至于真正地应用至创作方面,想来是在元、明、清以来更加市井的曲艺领域。可惜我在这些领域所知更少,不曾细数。
倒是现代“中国风”流行音乐的填词人方文山笔下的作品,有如《青花瓷》以“一七辙”贯穿,营造一种以物拟人的含蓄之美;《烟花易冷》则是“人辰辙”始终,渲染了一出睹物思人的苦情之殇。再辅以五声调式的婉转旋律,词与曲共同成就了色彩浓郁的声音效果,以新的声音形式调教着人们的听觉。
现代的语音学尝试用共振峰分布、音节响度等概念来解释十三辙理论在分类以及所产生文化心理联觉方面的合理性。
当然也不能一概而论。若取古来卷帙浩繁的诗词非得全都套一遍,大概也总能发现相当些不大适用的。
毕竟规则是死的,而人与文化是鲜活的。就如同语言的发音是活态的,千百年来经历着不断的变迁。一如其所承载的文化智慧,从来都是若水一般地有灵气,又知变通,汪洋恣肆,生生不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