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k and choose and Pikachu

Categories 西学东渐

文/Ed Erhart, Wikimedia Blog
译/horsefaCe

Pokemon
图片来源互联网

译者注:Pokémon,红极一时的日本虚拟物种,自上世纪九十年代被开发以来风靡世界。Pokémon在中国大陆有多种翻译名称:民间玩游戏的叫『口袋妖怪』,看漫画的跟香港的译名叫『宠物小精灵』,引进台湾配音的动画后又改称『神奇宝贝』。2010年后,任天堂正式宣布官方中文名称为『精灵宝可梦』;而截至2016年,精灵宝可梦的总数随着不断增加已达七百余种。本文翻译遵照名从主人的原则,称精灵宝可梦(好粉粉嫩的赶脚……)。

二十年前的今日,精灵宝可梦的首款电子游戏在日本面世(原文发表于2016年2月26日,即精灵宝可梦20周年日——译者注),随之而来在维基百科上引发了一种现象,时至今日仍旧未曾消散:『Pokémon Test』,已经成为一项关于条目应被保留或提删的争论的代名词。

在发生了众多起编辑者们试图以精灵宝可梦为例要求保留其他条目的争议之后,Pokémon Test被确立下来——如果(某个种类的精灵宝可梦的名称)可以单独成为一个条目,为什么在别的主题中类似的创建就不能被允许呢?例如在2005年的一场关于条目提删的争论中,就有一个编辑者写道,“维基百科不是论文;既然我们可以创建星球大战、星际迷航,还有每一个讨厌的精灵宝可梦中次要角色的条目,为什么我们不能拥有一个Hopper教授(Nicholas J. Hopper,一位明尼苏达大学的助理教授,其名称命名的英文维基百科条目于2005年5月被创建,但几天后因关注度问题在一场讨论后被投票删除——译者注)的条目呢?”

就这样,精灵宝可梦以Pokémon Test的形式留下持续性的影响。许多年过去之后,在上个月维基百科十五周年时,英国每日电讯报指出:“这个世界恐怕并不需要那不计其数解释性的日本电子游戏特许经营的精灵宝可梦条目。”

往前回溯一段日子,当时的所有400种精灵宝可梦在维基百科上都有着以自己名称来命名的条目。当你浏览到皮卡丘的页面时,或许你并不会可到惊讶,它毕竟是这个系列中涌现出来最为风靡一时且经久不衰的创造生物;但你很可能就不会需要去看一个关于喇叭芽的单独条目。何况就连极其次要的角色“梨花”(一个该作品中虚拟人物的名字,英文名称Karen——译者注)都有自己的条目,导致产生了另一个相关的『Karen Importance Test』——简称KIT,出现于条目主题的重要度争论中。

“这些精灵宝可梦条目中的引用参考总是插科打诨式的,”资深的维基百科编辑罗伯特·费尔南德斯(维基百科中的ID是Gamaliel)跟我说。围绕这些可爱名称的争议经常会违背争论的基础。有关精灵宝可梦的战争往往走向刻薄的争吵,因而费尔南德斯总会尽量远地避开这样的战火。

如此的争斗只是长久以来维基百科编辑者中分化出的包容主义与排他主义冲突的一个缩影。一月份每日电讯报的一位读者概括地表达了倾向前者的观点:“精灵宝可梦的条目也好,其他主题的条目也好,统统都不要作数量上的限制,岂不是很好?”排他主义——接近于删除主义——的支持者则反驳说:“通常情况下而言,宁缺毋滥。”

跳出这场已经上升到哲学层面的争辩,费尔南德斯注意到这或许会是“一个通过比较其他特定的主题领域和数量繁多的精灵宝可梦之间的差距,即能便利地讨论系统性偏差与内容鸿沟问题的良机。人们会在他们所狂热的领域中热情地进行编辑,而维基百科则驱动这种热情来继续完善百科全书的内容。”

目前,遵循维基百科对虚构事物的关注度指引,精灵宝可梦作品中仅有一些最为广为人知的角色拥有以自己名称命名的条目,包括小智、皮卡丘、火箭队和喵喵。其他更多的虚拟创造物则收录在一个大型的列表当中。